云南鱼腥草500克
¥35.00 ¥24.00
描述
什么是鱼腥草
鱼腥草(在四川又名折耳根),中药名。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,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。鱼腥草味辛,性寒凉,归肺经。能清热解毒、消肿疗疮、利尿除湿、清热止痢、健胃消食,用于治实热、热毒、湿邪、疾热为患的肺痈、疮疡肿毒、痔疮便血、脾胃积热等。
鱼腥草长什么样子
蕺菜,多年生草本,高15-50cm,有腥臭气。茎下部伏地,生根,上部直立。叶互生,心形或阔卵形,长3-8cm,宽4-6cm,先端渐尖,全缘,有细腺点,脉上被柔毛,下面紫红色;叶柄长3-5cm;托叶条形,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。穗状花序生于茎顶,与叶对生,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;花小,无花被,有一线状小苞;雄蕊3,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;心皮3,下部合生。蒴果卵圆形,顶端开裂。花期5-8月,果期7-10月。生于山地、沟边、塘边、川埂或林下湿地。
分布的情况鱼腥草
产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。
繁殖培育鱼腥草
1 选地整地
地块要选择交通便利、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有机质含量高、保水和透气性好的土壤。地块要深翻超过25 cm,土块应耙平、耙碎,做到地块疏松、平整。
2 选种
以嫩茎叶为紫红色、纤维含量低、商品性好的鱼腥草品种作种用。
3 播种
3.1 播种时期、播种量
播种最佳时间为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中旬, 667 m2用量250~300 kg。
3.2 鱼腥草播种密度
按3 m宽包沟作厢,厢沟50 cm,沟深25~30 cm;在厢面开沟种植,行距25~30 cm,沟深8~10 cm、沟宽12~15 cm,栽植行距25~30 cm,株距5~8 cm,播种后盖土5~6 cm厚。
3.3 施底肥
667 m2施腐熟有机肥3 000~4 000 kg,过磷酸钙50 kg和三元复合肥50 kg作底肥。
4 鱼腥草种植大田常规管理
4.1 出苗前管理
播种后土表发白,浇1次保墒水。高温干旱时,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1周左右,以免种茎干枯、发芽率降低。
4.2 出苗后管理
齐苗后每667 m2浇施腐熟清粪水1 000 kg或施尿素5 kg提苗;茎叶旺盛生长期,浇施清粪水1 500 kg或撒施复合肥10 kg;6月再追肥
1次,667 m2用复合肥8~10 kg,促使植株在高温干旱来临前封行。
4.3 封行后管理
用0.2%~0.3%的磷酸二氢钾液喷施叶面, 每隔7~10 d喷施1次, 连续喷施2~3次,每次667 m2喷施 60 kg,可增加鱼腥草香味和产量。
4.4 中耕除草
出苗到封行前,中耕除草2~3次,以防杂草。大雨天晴后,及时中耕以防土壤板结。
4.5 主要病虫害防治
①红蜘蛛 667 m2用5%唑螨特15 mL对水15 kg 喷雾防治。
②紫斑病 当植株发病率达20%时,喷洒3%多氧清(多抗霉素)水剂或78%科博(波尔·锰锌)可湿性粉剂,隔7~10 d喷1次,喷2~3次。
③白绢病 发病初期,喷施四霉素500倍液在病株茎基部,或用适乐时(咯菌腈)1 000倍液浇灌病株根茎和邻近植株;严重时应采用轮作,以水旱轮作效果最好。
④茎腐病 发病初期,选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,每7~10 d喷1次,连续喷施2~3次,或用适乐时1 000倍液浇灌病株根茎和邻近植株;严重时应轮作,以水旱轮作效果最好。
5 鱼腥草嫩茎叶栽培管理
5.1 适时割蔸
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,收割地上部,采用拱棚覆盖栽培的嫩茎叶可在元旦和春节期间上市,此时的市场价格最高。另外收割的老茎叶可作药材出售。
5.2 肥水管理
以氮、钾肥为主,每667 m2施尿素30 kg,硫酸钾8 kg,有机肥500 kg,施肥后补水。
5.3 搭棚、覆膜
生产中棚架材料有竹架和钢架2种,竹架成本低,牢固性差,使用年限不长;钢架成本较高,牢固、抗风雨性能好,使用寿命长。塑料薄膜覆盖一般前期盖一层白色厚型无滴薄膜,待鱼腥草嫩茎叶长至10~13 cm时,再在幼苗上面盖一层黑色薄膜,时间为7~10 d,可起到避光和软化作用,使幼嫩茎叶叶色呈紫色且纤维素含量低,口感嫩、脆。
5.4 温度管理
冬季鱼腥草嫩茎叶生产以拱棚增温管理为主,但11~12月有时短期棚内温度可达到30℃以上,容易造成幼苗徒长或灼伤幼苗嫩叶,要及时揭棚通风透气,调节棚内温湿度。
5.5 防除杂草
棚内温度适宜,杂草易于生长,严重时影响鱼腥草正常生长,及时除草。
5.6 适时收获
当鱼腥草嫩茎叶长至15~17 cm,叶4~5片叶时收割出售。一般冬季嫩茎叶栽培可采收2次,第一茬嫩茎较粗,脆、商品性好,但消耗较多养分,第二茬鱼腥草嫩茎叶较细,应增施追肥。一般第1茬每667 m2产量900~1 000 kg,第2茬每667 m2产量600~700 kg。
鱼腥草嫩茎叶不耐贮藏,收割后可用绳打捆或纸箱包装销售。当地上嫩茎叶采收完毕后,可采收地下茎,667 m2产量3 000~4 000 kg,鱼腥草的地下茎要清洗干净,分级及时销售。
药用价值鱼腥草
入药部位
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。
炮制方法
鲜鱼腥草除去杂质。干鱼腥草除去杂质,迅速洗净,切段,干燥。
本品为不规则的段。茎呈扁圆柱形,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,有纵棱。叶片多破碎,黄棕色至暗棕色。穗状花序黄棕色。搓碎具鱼腥气,味涩。
辛,微寒。
归经
归肺经。
功效
清热解毒,消痈排脓,利尿通淋。
主治
肺痈吐脓,痰热喘咳,热痢,热淋,痈肿疮毒。
相关配伍
1外感风寒,痰热喘咳:配桑白皮、黄芩等。
2肺痈吐脓:单用或配冬瓜子、桃仁、鲜芦根、桔梗、甘草等。
3痔疮坠痛:煎汤熏洗。
用法用量
15-25g,不宜久煎;鲜品用量加倍,水煎或捣汁服。外用适量,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。
使用注意
蕺菜性寒,凡属脾胃虚寒或虚寒性病证者均忌食。
古籍对鱼腥草的记载
1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蠼螋溺疮。”
2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淡竹筒内煨,敷恶疮白秃。”
3《履巉岩本草》:“大治中暑伏热闷乱,不省人事。”
4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肺痈咳嗽带脓血,痰有腥臭,大肠热毒,疗痔疮。”
评论
目前还没有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