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榧子 500克
¥265.00 ¥118.00
描述
什么是榧子
榧子,中药名。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干燥成熟种子。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,除去肉质假种皮,洗净,晒干。
榧子长什么样子
品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,长2~3.5cm,直径1.3~2cm。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,有纵皱纹,一端钝圆,可见椭圆形的种脐,另端稍尖。种皮质硬,厚约1mm。种仁表面皱缩,外胚乳灰褐色,膜质; 内胚乳黄白色,肥大,富油性。气微,味微甜而涩。
榧子分布的情况
主产于浙江、福建。
榧子繁殖培育
生物学特性:榧适宜生长在凉爽多雾、潮湿的环境,幼时耐荫蔽,开花结果期则需充足光照。以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壤土栽培为好,干旱瘠薄的地方不宜栽培。
栽培技术:用种子、扦插、压条、分根均可繁殖。
种子繁殖:秋播或春季2-3月上旬播种。条播,沟宽10cm,深10cm,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倍,播后盖章,每1hm播种最1500kg。幼苗出土后揭去盖草,反搭棚遮荫。第2年春季,按行距35cm,株距15cm移植。移植后浇水数日,以保成活。
扦插繁殖:剪取硬枝,在畦上每隔25cm开沟一条,将插条靠沟一边排列,覆土压实,露出地面1/3,次年早春定植。
压条繁殖:春季选近根新枝,弯曲至近地面,切伤部分外皮,用土堆埋节伤部分,浇水次年早春先将连接老树一端节断,秋天移栽定植。
分根繁殖:早春将丛生的新株分开定植,经常浇水,直至成活。
田间管理:每年都应进行中耕除草,培土追,定植5年后须进行嫁接及整枝、修剪。
病虫害防治:主要有天牛为害。
榧子药用价值
入药部位
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炮制方法
去壳取仁。用时捣碎。
性味
甘,平。
归经
归肺、胃、大肠经。
功效
杀虫消积,润肺止咳,润燥通便。
主治
用于钩虫病、蛔虫病、绦虫病,虫积腹痛,小儿疳积,肺燥咳嗽,大便秘结。
相关配伍
1、治十二指肠虫、蛔虫、蛲虫等:榧子(切碎)一两,使君子仁(切细)一两,大蒜瓣(切细)一两。水煎去滓,一日三回,食前空腹时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2、单用炒熟嚼服,治痔疮便秘;亦可与大麻仁、郁李仁、瓜蒌仁等同用,治肠燥便秘。(《本草衍义》)
用法用量
煎服,9~15g。
禁忌
大便溏薄、肺热咳嗽者不宜用。
古籍对榧子的记载
1、《日用本草》:杀腹间大小虫,小儿黄瘦,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。又带壳细嚼食下,消痰。
2、《生生编》:治咳嗽,白浊,助阳道。
3、《本草备要》:润肺。
评论
目前还没有评论